2022年全国新生人口数首次跌破千万大关,2023年进一步降至902万;尽管2024年因疫情后生育需求释放及“龙年效应”小幅回升至954万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,但结合当前结婚对数等关键指标分析,2025年新生儿数量仍可能跌破900万。
新生人口持续减少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活力,更对人口红利延续构成挑战,“鼓励生育”已成为社会共识。为此,国家在全面放开“三胎”政策基础上,近年来密集推出多项需投入真金白银的实质性举措,试图通过降低养育成本激发生育意愿。
这些政策究竟能为家庭减轻多少负担?又能否真正撬动生育率回升?我们不妨结合具体措施展开测算。
7月28日,两办发布《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》,明确自2025年起向符合法律规定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,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(即每月300元),发放至孩子满3周岁。据此计算,每个孩子可领取的“国补”总额为10800元。
展开剩余77%育儿补贴政策刚落地后不久,8月5日国办发布的《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》同样备受关注。
该意见落实此前高层会议要求,提出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,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(即大班)的保育教育费,民办幼儿园则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园收费标准减免部分费用。
以各地公办园收费情况看,上海示范园每月保育费约700元,普通园在125-225元之间;广州公办园收费分为995元/月和823元/月两档。
鉴于全国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在普遍在100元至1000元之间,一学年扣除寒暑假剩下9个月左右的在园时间,每年能节省1200元至12000元,取中间数大概是7000元左右。
另一项已实施多年的生育支持政策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。
最初该政策仅覆盖3岁以上子女教育支出,后扩展至新生儿,即孩子出生后即可申报。不过,个税抵免的受益群体存在门槛:仅当收入达到个税起征点(目前为每月5000元)时方可享受,且抵免金额与边际税率直接相关。
以单个孩子计算,边际税率3%的家长每年最多抵免720元,税率10%的抵免2400元,边际税率越高节税效应越明显。考虑到大部分职工边际税率为3%或10%,若按孩子22岁本科毕业计算,累计可节省个税支出约6000元至5.3万元。
将三项政策叠加,生育一胎家庭可获得的直接补贴或节省成本少则2万余元,多则超7万元。
大家觉得过不过瘾呢?我相信大部分人,尤其是城镇居民在对比实际养育成本后会认为这一数字仍显单薄。据育娲人口研究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》统计,全国将孩子养育至17岁的平均成本为53.8万元,其中上海最高达101万元,西藏最低34.9万元。
若考虑本科毕业的22岁,成本还需增加约5年的支出,即便以0-17岁平均成本计算,现有政策节省金额仅占全国平均养育总成本的十分之一左右。
客观而言,育儿补贴、免费学前一年、个税抵免等政策的推出已属重大改革。我们欣喜地发现,有关部门的市政和花钱思路正从“投资于物”逐步转向“投资于人”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,可能也标志着咱们有了发达经济体的治理思维。
更重要的是,任何改革的第一步往往是最为艰难的,今年以来连发两条与鼓励生育、降低养育成本有关的补贴政策不仅迈出了关键一步,而且步幅不小,后续政策跟进或将更为顺畅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要真正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,仍需更大力度的实质性支持。毕竟,对于多数家庭而言,养育成本的高企远非几万元补贴可完全覆盖,如何通过政策组合拳降低教育、住房、医疗等核心支出压力,才是激发生育意愿的关键所在。
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,欢迎关注、点赞,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!
发布于:上海市浩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